概念:
生产原料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有害人体健康的致病微生物、寄生虫及动植物、昆虫等及其所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统称为生产性生物有害因素。常见的有附着于动物皮毛上的炭疽杆菌、布氏杆菌、蜱媒森林脑炎病毒、支原体、衣原体、钩端螺旋体、孳生于霉变蔗渣和草尘上的真菌或真菌孢子之类致病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此外还有某些动、植物产生的刺激性、毒性或变态反应性生物活性物质,如鳞片、粉末、毛发、粪便、毒性分泌物、酶或蛋白质和花粉等;血吸虫尾蚴、钓蚴、蚕丝、蚕蛹、蚕茧、桑毛虫、松毛虫等等,除引起法定职业性传染病,如炭疽、布氏杆菌病、森林脑炎外,也是构成职业性哮喘、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和职业性皮肤病等法定职业病的致病因素之一。
病因:
炭疽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犯食草动物,人常因接触病畜及其产品而发病。本病主要见于牧民、饲养员、屠宰人员、剥食病畜或死畜者、皮毛加工人员、兽医、医务人员等。
布氏杆菌病为布氏杆菌所致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因临床表现常见波浪热型,故另有波浪热、浪热等病名。
布氏杆菌病流行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在我国某些牧区和农区曾广泛流行,解放后其发病率已有明显降低,但随着畜牧业的发展,本病仍是危害职业人群健康的职业病之一。本病感染率高低主要取决于与病畜及其产品接触机会的多寡。主要见于家畜养殖人员,肉类、皮毛加工人员,兽医及检疫人员等。
森林脑炎职业性森林脑炎是劳动者在森林地区的职业活动中,因被啤叮咬而感染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高发区为原苏联远东地区,我国为黑龙江和吉林等省林区,四川、河北、新疆等地区亦有报告。仅见于林区,发病者主要为林业工人、勘探人员、猎户、进驻林区部队官兵、旅游者等。主要发生于春季,5月下旬至6月为流行高峰。
常见分类:
1、炭疽;2、森林脑炎;3、布氏杆菌病。
临床表现:
1、炭疽。
皮肤炭疽。约占98%,病变多见于面、颈、肩、手和脚等裸露部位皮肤。初为斑疹或丘疹,次日出现水疱,内含淡黄色液体,周围组织硬而肿胀。第3~4日中心呈现出血性坏死稍下陷,四周有成群小水泡,水肿区继续扩大。第5~7日坏死区溃破成浅溃疡,血样渗出物结成硬而黑似炭块状焦痂,痂下有肉芽组织生成(即炭疽痈)。焦痂坏死区直径大小有等,其周围皮肤浸润及水肿范围较大。由于局部末梢神经受压而疼痛不著,稍有痒感,无脓肿形成,这是炭疽的特点。以后随水肿消退,黑痂在1~2周内脱落,逐渐愈合成疤。起病时出现发热(38~39℃)头痛、关节痛、周身不适以及局部淋巴结和脾肿大等。
少数病例局部无黑痂形成而呈大块状水肿(即恶性水肿),其扩展迅速,可致大片坏死,多见于眼睑、颈、大腿及手等组织疏松处。全身症状严重,若贻误治疗,预后不良。
肺炭疽。多为原发性,也可继发于皮肤炭疽。可急性起病,轻者有胸闷、胸痛、全身不适、发热、咳嗽、咯粘液痰带血。重者以寒战、高热起病,由于纵膈淋巴结肿大、出血并压迫支气管造成呼吸窘迫、气急喘鸣、咳嗽、紫绀、血样痰等。肺部仅可闻及散在的细小湿罗音或有胸膜炎体征。肺部体征与病情常不相符。X线见纵膈增宽、胸水及肺部炎症。
肠炭疽。可表现为急性肠炎型或急腹症型。急性肠炎型潜伏期12~18小时。同食者相继发病,似食物中毒。症状轻重不一,发病时突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急腹症型患者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持续性呕吐及腹泻,排血水样便,腹胀、腹痛,有压痛或呈腹膜炎征象,常并发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如不及时治疗常可导致死亡。
脑膜炭疽(炭疽性脑膜炎)。多为继发性。起病急骤,有剧烈头痛、呕吐、昏迷、抽搐,明显脑膜刺激症状,脑脊液多呈血性,少数为黄色,压力增高,细胞数增多。病情发展迅猛,常因误诊得不到及时治疗而死亡。
2、森林脑炎。
潜伏期一般为10~15天,也有长达1个月者。普通型患者急起发病,1~2日内达高峰,并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颈和肢体瘫痪和脑膜刺激症。轻型患者起病多缓慢,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耳鸣、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经3~4天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重型患者起病急骤,突发高热或过高热,并有头痛、恶心、呕吐、感觉过敏、意识障碍等,迅速出现脑膜刺激症,数小时内进入昏迷、抽搐、延髓麻痹而死亡。
发热一般在38℃以上,大多数持续5~10天,以稽留热为最常见,也有呈双峰热或弛张热者。偶有出血性皮疹,部分病例出现心肌炎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以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和瘫痪为主。半数以上病例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由嗜睡、谵妄、昏睡,以至深度昏迷状态。亦有表现为狂躁不安、惊厥和神经错乱等。意识障碍随体温下降而逐渐恢复。
脑膜刺激征是本病最早出现和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开始为剧烈头痛,部位不定,其次为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一般可持续5~10天,意识清楚后仍可存在。
瘫痪以发生于颈部、肩胛肌和上肢肌肉为主,其次为偏瘫和下肢瘫痪,颅神经瘫痪不多见。本病的瘫痪和乙脑不同,呈弛缓型,常发生于第2~5病日,发生在颈部或肩胛肌时出现本病特有的头部下垂症状。瘫痪一般经2~3周后逐渐恢复,约半数出现肌肉萎缩。病理性反射常见,部分病例出现锥体外束征,如震颤、不自主运动等,偶有语言障碍、吞咽困难等延髓受累症状。
本病病程长短不一,一般约1周左右,体温恢复正常后症状逐渐消失,但瘫痪仍可继续存在。
3、布氏杆菌病。
1、急性期
①起病缓慢。突出表现为寒战、发热、多汗。发热平均为2~3周,数日至2周后再次发势,呈波浪起伏。热型多为弛张热,也可呈不规则热。常因大汗浸湿衣被,且与热退相伴,为本病另一突出特征。
②关节痛。主要为大关节,呈游走性,少数伴关节红肿,或肌肉疼痛。
③淋巴结及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主要见于颈部及腋下。
④其它。男性可有睾丸炎或附睾炎,女性可患卵巢炎,孕妇可流产。腰骶神经病变,造成坐骨神经痛也较多见。
2、慢性期
可由急性期发展而来,也可无急性病史。常见症状有疲乏、出汗、头痛、低热、抑郁、烦躁、肌肉及关节酸痛。
治疗:
1、炭疽。
(一)一般治疗。患者应严密隔离,卧床休息。污染物或排泄物严格消毒或焚毁。多饮水及予以流食或半流食,对呕吐、腹泻或进食不足者给予适量静脉补液。对有出血、休克和神经系统症状者,应给予相应处理。对皮肤恶性水肿和重症患者,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控制局部水肿的发展及减轻毒血症有效,每日氢化可的松100~300mg,分次静点。
(二)局部处理。皮肤病灶切忌按压及外科手术,以防败血症发生。局部用1:2000高锰酸钾液洗涤,并敷以抗生素软膏。
(三)病原治疗。青霉素为首选抗生素。皮肤炭疽成人青霉素用量为160~400万U,分次肌注,疗程7~10日。对肺炭疽、肠炭疽及脑膜炭疽或并发败血症者,青霉素每日1000~2000万u静脉滴注,并同时合用链霉素(1~2g/日)或庆大霉素(16~24万U/日)或卡那霉素(1-1.5g/日),疗程在2-3周以上。单纯皮肤炭疽亦可用四环素(1.5~2g/日)或强力霉素(0.3~0.5g/日)或红霉素(1.5~2g/日)口服或静滴。
(四)抗炭疽血清。目前已不用。重症病例可与青霉素联合治疗,第1日80ml,第2、3日各20~50ml,肌注或静滴,应用前须作皮试。
2、森林脑炎。
(一)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护理、降温、止惊以及呼吸衰竭等处理可参照乙脑的治疗。
(二)免疫疗法
1.血清疗法起病3天内患者可用恢复期患者或林区居住多年者的血清20~40ml肌注,或椎管内注射5~10ml。
2.高效价免疫丙种球蛋白每日6~9ml肌注,至体温降至38℃以下停用。
3.干扰素、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核糖核酸酶均可酌情采用。
3、布氏杆菌病。
1、急性期的治疗
(1)、一般治疗
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补充足够水分。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头痛、关节疼痛剧烈者应用镇痛剂。中毒症状明显和睾丸炎严重者,可适当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2)、针对病原菌的治疗
多使用四环素类、氨基糖类、利福平等。为减少此病的复发和防止耐药细菌的产生,常联合使用上述药物,且治疗时间一般较长。
目前,在治疗上多以利福平联合链霉素治疗。利福平成人常用剂量为每日600-1200毫克,链霉素常用剂量为每日1克,用药4-6周。接着再实施四环素联合利福平治疗4-6周。对于临床痊愈的患者,在两年内仍需要紧密跟踪,每3-6个月验血一次,以及时发现此病是否复发。
2、慢性期的治疗
(1)、针对病原菌的治疗方法同急性期。
(2)、脱敏疗法
目前,临床研究表明布氏杆菌可致敏T淋巴细胞,引起机体发生过敏反应。
因此,少量多次注射布氏杆菌抗原,可以避免组织发生损伤。临床上一般使用布氏杆菌体菌苗、溶菌素等,经皮下或肌肉注射。
预防:
1、炭疽。
(一)管理传染源。病人应隔离和治疗。对病人的用具、被服、分泌物、排泄物及病人用过的敷料等均应严格消毒或烧毁,尸体火化。对可疑病畜、死畜必须同样处理。禁止食用或剥皮。
(二)切断传播途径。对可疑污染的皮毛原料应消毒后再加工。牧畜收购、调运、屠宰加工要有兽医检疫。防止水源污染,加强饮食、饮水监督。
(三)保护易感者。对从事畜牧业、畜产品收购、加工、屠宰业、兽医等工作人员及疫区的人群,可给予炭疽杆菌减毒活菌苗接种,每年接种1次。与患者密切接触者,可以应用药物预防。
2、森林脑炎。
1.加强防蜱灭蜱。
2.在林区工作时穿五紧防护服及高筒靴,头戴防虫罩;衣帽可浸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每套200g,有效期10天。
3.预防接种每年3月前注射疫苗,第1次2ml,第2次3ml,间隔7~10天、以后每年加强1针。
4林区工作做好治疗药品应急准备。
3、布氏杆菌病。
1.管理传染源
加强病畜管理,发现患畜应隔离于专设牧场中。流产胎盖应加生石灰深埋。患病的人应及时隔离至症状消失,血、尿培养阳性。病人的排泄物、污染物应予消毒。
2.切断传播途径
疫区的乳类、肉类及皮毛需严格消毒灭菌后才能外运。保护水源。
3.保护易感人畜
凡有可能感染本病的人员均应进行预防接种,目前多采用M-104冻活菌苗,划痕接种,免疫期1年。另外凡从事牲畜业的人员均应做好个人防护。牧区牲畜也应预防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