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键分享:

鼠疫

时间:2022-09-01
分享:

简称:

鼠疫

法定传染病类型:

甲类

感染类型:

细菌感染

概述:

鼠疫(Plague)是由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感 染引起的,在啮齿动物等宿主动物间流行的一种自然疫源性 疾病,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蚤叮咬及其他途径(直接接触传播、 呼吸道传播等)传播给人类,造成人间鼠疫。鼠疫是《中华 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

传染源:

1.鼠疫染疫动物:即自然疫源地内感染鼠疫的动物,都 可能成为人间鼠疫的传染来源,鼠类和旱獭等啮齿动物为主 要传染源。

2.鼠疫患者:主要是肺鼠疫患者,在发病早期即具有传 染性。败血症型鼠疫患者的血液、腺鼠疫患者破溃的淋巴结、 肠鼠疫患者的排泄物等也可作为直接接触传播的来源。

传播途径:

1.媒介传播:蚤叮咬是鼠疫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2.直接接触传播:通过捕猎、宰杀、剥皮及加工等方式 直接接触染疫动物造成感染。 

3.呼吸道传播:经呼吸道飞沫和气溶胶感染,引起原发 性肺鼠疫。 

4.消化道传播:通过进食被鼠疫菌污染的食品或生食染 疫动物经消化道感染,引发肠鼠疫。

潜伏期和传染期:

潜伏期一般为2~5日。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2~7天;原发性肺鼠疫1~3天,甚至短仅数小时;曾预防接种者,可长至12天。

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无性别年龄差别。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预防接种可获一定免疫力。

流行特征:

1.鼠疫自然疫源性。世界各地存在许多自然疫源地,野鼠鼠疫长期持续存在。人间鼠疫多由野鼠传至家鼠,由家鼠传染于人引起。偶因狩猎(捕捉旱獭)、考查、施工、军事活动进入疫区而被感染。

2.流行性。本病多由疫区籍交通工具向外传播,形成外源性鼠疫,引起流行、大流行。

3.季节性。与鼠类活动和鼠蚤繁殖情况有关。人间鼠疫多在6~9月。肺鼠疫多在10月以后流行。

4.隐性感染。在疫区已发现有无症状的咽部携带者。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 1~6 天,多为 2~3 天,个别可达 8~9 天。 

(一)腺鼠疫。 腺鼠疫是最常见的临床类型,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 肿大,以腹股沟、腋下、颈部等单侧淋巴结为多见,主要特 征为淋巴结迅速弥漫性肿胀,大小不等,质地坚硬,疼痛剧 烈,与皮下组织粘连,失去移动性,周围组织亦可充血、出 血。由于疼痛剧烈,患侧常呈强迫体位。 

(二)肺鼠疫。 肺鼠疫可分为原发性肺鼠疫和继发性肺鼠疫两种类型。 1.原发性肺鼠疫:发病急骤,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 体温可达 40~41℃,初期表现为干咳,继之咳嗽频繁,咳出 — 6 —稀薄泡沫痰,痰中带血或纯血痰,脉搏细速,呼吸急促,颜 面潮红,眼结膜充血,口唇、颜面、四肢及全身皮肤发绀。 若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常于发病 1~3 天内死亡。 2.继发性肺鼠疫:多继发于腺鼠疫或败血症型鼠疫,与 原发性肺鼠疫表现类似,主要表现为病情突然加重,出现咳 嗽、胸痛、呼吸困难,鲜红色泡沫样血痰等。 

(三)败血症型鼠疫。 主要表现为畏寒、高热,剧烈头痛、谵妄、神志不清, 脉搏细速、心律不齐、血压下降,呼吸窘迫,皮下及黏膜出 血、腔道出血等,若不及时抢救常于发病 1~3 天内死亡。 

(四)肠鼠疫。 主要表现为高热和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呕吐和腹 泻每天可达数十次,吐泻物中常混有血液和黏液,排便时腹 痛。极易发展为败血症型鼠疫。 

(五)脑膜炎型鼠疫。 多继发于败血症型鼠疫,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频繁呕 吐、抽搐、谵语、昏睡,甚至昏迷。查体可见颈强直、布鲁 津斯基征(Brudzinski)和克尼格征(Kernig)阳性。 

(六)眼鼠疫。 主要表现为高热和急性化脓性结膜炎。 

(七)皮肤鼠疫。 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红色丘疹伴疼痛,其后逐渐隆起, 形成出血性疱疹,周边呈灰黑色,基底坚硬。可伴有发热等 全身症状

预防:

(一)一般预防措施。 野外活动或作业时,穿长裤、长袖上衣,必要时穿高筒 靴或防蚤袜。不接触、不剥皮、不携带和不煮食病(死)旱 獭、鼠、野兔等动物;不在野外,尤其是不要在鼠类、旱獭、 野兔等动物洞穴周围进行休憩,更不要挖刨动物洞穴。凡接 触鼠疫或疑似鼠疫患者的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 

(二)暴露后预防。 对鼠疫患者的直接接触者、被疫区蚤叮咬者、接触染疫 动物分泌物及血液者,以及鼠疫实验室工作人员操作鼠疫菌 时发生意外暴露者,经评估存在感染风险时,均应当实施鼠 疫暴露后预防治疗。


Copyright © 2012-2022 荆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荆州市沙市区清河路6号

鄂ICP备2022010224号

卫生热线:12320

疫情值班:0716-810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