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键分享:

地方性斑疹伤寒

时间:2022-09-01
分享:

简称:

地方性斑疹伤寒也称鼠型斑疹伤寒

法定传染病类型:

丙类

感染类型:

立克次体病

概述:

地方性斑疹伤寒(endemictyphus)也称鼠型斑疹伤寒(murinetyphus),乃鼠蚤媒介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与流行型斑疹伤寒近似,但病情较轻、病程较短,皮疹很少呈出血性。

分期或分型:

无分期或分型

传染源:

家鼠如褐家鼠、黄胸鼠等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以鼠→鼠蚤→鼠的循环流行。鼠感染后大多并不死亡,而鼠蚤只在鼠死后才吮人血而使人受染。因曾在虱体内分离到莫氏立克次体,因此病人也有可能作为传染源而传播本病。

传播途径:

鼠蚤吮吸病鼠血时,病原体随血进入蚤肠繁殖,但蚤并不因感染而死亡,病原体且可在蚤体长期存在。当受染蚤吮吸人血时,同时排出含病原体的蚤粪和呕吐物于皮肤上,立克次体可经抓破处进入人体;或蚤被打扁压碎后,其体内病原体也可经同一途径侵入。进食被病鼠排泄物污染的饮食也可得病,干蚤粪内的病原体偶可成为气溶胶,经呼吸道或眼结膜而使人受染。螨、蜱等节肢动物也可带有病原体,而成为传病媒介的可能。

潜伏期和传染期:

潜伏期6~14日,平均12日。

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本病有普遍易感性,某些报告中以小学生和青壮年发病者居多。得病后有较强而持久的免疫力,对普氏立克次体感染也具相当免疫性。

流行特征:

本病多发生在寒冷地区,冬春季发病较多,因天冷衣服少换洗,有利于虱的孳生及活动。战争、饥荒、贫困及不良的卫生条件等,均易引起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临床表现:

症状,体征及临床经过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病情轻、病程短。发热为稽留热或弛张热型,体温一般为38~40℃,持续6~14日,最短4日,最长25日。皮疹少,多为充血性,约1/4~1/3病例可无皮疹,1/2~2/3的病例有脾肿大。神经系统症状较轻,大多仅有头晕、头痛、部分可有失眠、听力减退等。但烦躁不安、谵妄或昏睡、昏迷等少见。可有心动过缓或轻度低压血压。

大多急骤起病,少数有1~2天的前驱症状如疲乏、纳差、头痛等。呈稽留或弛张热,于病程第1周达高峰,一般在39℃左右,伴全身酸痛、显著头痛、结膜充血等,部分病例有关节痛而影响行动,头痛常可由眶后痛所致。热程一般为9~14天,大多渐退。

50%~80%患者出现皮疹,多见于第4~7病日。初发生于胸腹,24h内遍布背、肩、臂、腿等处,脸、颈、足底、手掌一般无疹。开始为斑疹,粉红色,直径1~4mm,按之即退;继成斑丘疹,色暗红,按之不即消失。疹于数日内消退。极少数病例的皮疹呈出血性。

中枢神经系症状除头痛、头晕、失眠、听力减退、烦躁不安等外,脑膜刺激征、谵妄、昏迷、大小便失禁等均属偶见。咳嗽见于过半数病例,肺底偶闻罗音,部分患者诉咽痛和胸痛。大多有便秘,恶心、呕吐、腹痛等也有所见。黄疸在某些系列中的发生率较高,但均属轻度;脾肿大见于过半数病例,肝肿大者较少。心肌很少受累,偶可出现心动过缓。并发症以支气管炎最多见,支气管肺炎偶有发生。其他并发症有肾功能衰竭。

治疗和预后:

(一)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保证足够水分及热量,做好护理,防止并发症。

(二)病原治疗。可用多西环素,成人每日0.2—0.3g,顿服或分2次服用,小儿用量酌减。若合用甲氧苄啶疗效更好,成人每日0.2—0.4g,分2次服用。治疗需持续至体温正常后2—3天。发病后1—2天即进行治疗的患者可出现复发,因患者没有产生获得性免疫来抑制残余立克次体的增殖,成人患者也可选择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

(三)对症治疗。剧烈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时,可用止痛镇静药;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预后良好,经多西环素、氯霉素等及时治疗后很少死亡。

预防:

应采用灭虱为中心的综合措施,灭虱是控制流行及预防发生本病的关键。

(一)管理传染源。及时发现、早期隔离、正确治疗患者和医学观察密切接触者21天为原则。管理对象均应剃发、更衣和洗澡,剃下的头发烧掉,衣服消毒灭虱。不能剃发者,可用10%百部煎液灭虱。

(二)切断传播途径。防虱、灭虱是关键。可用热、湿热或煮沸等方法灭虱,温度在85摄氏度以上30分钟;也可用敌敌畏及敌百虫等。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及换衣。

(三)提高人群免疫力。应对疫区居民及新人疫区人员注射疫苗,常用鸡胚或鼠肺灭活疫苗,皮下注射2次;也可用减毒E株活疫苗,注射1次,免疫效果维持5年。人工免疫只能减轻病情,不能完全阻止发病,故无法代替灭虱。


Copyright © 2012-2022 荆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荆州市沙市区清河路6号

鄂ICP备2022010224号

卫生热线:12320

疫情值班:0716-810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