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称:
念珠菌病
法定传染病类型:
非法定传染病
感染类型:
真菌感染
概述:
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尤其是白色念珠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该原菌既可侵犯皮肤和粘膜,又能累及内脏。
分期或分型:
根据念珠菌感染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可分如下几种类型:皮肤念珠菌病、粘膜念珠菌病、内脏念珠菌病。
传染源:
念珠菌不仅广泛存在于自然界里,而且也可以寄生在正常人体皮肤,口腔、胃肠道、肛门和阴道粘膜上而不发生疾病,是一种典型的条件致病菌。多数的念珠病可能是内源性引起的。促使该病发生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有下列几种情况:如糖尿病,肺结核,肿瘤,严重烧伤,脏器移植等患者均能使机体抵抗力降低而容易发生念珠菌感染;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可出现菌替代现象或菌替代症,即使用抗生素后可能引起体内对抗生素敏感的菌群受到抑杀,而某些菌群象念珠菌对抗生素不敏感,则有耐药性的菌株反日益增殖,从而破坏了体内细菌群间拮抗平衡;长时间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掏剂也可招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而有利于念珠菌的感染。
除上述以外,外源性感染也不可忽视,即念珠菌病可由接触外界菌体而受染。如男性念珠菌性龟头包皮炎,往往是从其妻有念珠菌性阴道炎传染所致的;哺乳期妇女的乳头皮肤念珠菌病,多数来自患有鹅口疮,也常由其母亲患念珠菌性阴道炎所引起的;双手经常浸水的职业,如再接触念珠患,亦容易引起本病。
随着现代医学进步,各种脏器移植术,心脏外科以及各种导管技术开展,本病发病率有日益增多的趋势,故值得今后引起注意。
传播途径:
念珠菌常寄生于女性阴道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便可致病,另外,还有男性主要是在性交时由女方传染而致病。随着现代医学进步,各种脏器移植术,心脏外科以及各种导管技术开展均有可能传播。
潜伏期和传染期:
无潜伏期
人群易感性:
人群易感。
流行特征:
念珠菌病传染途径可分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前者主要从消化道扩散至身体各部位;后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如夫妇间、孕妇与新生儿间、亲水性职业,也可从医院环境获得感染,如通过大手术、输液等。通过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53个医疗单位29113健康人调查,在口咽部、肠道、皮肤、泌尿道及阴道,白念珠带菌率分别为7.08%、6.6%、0.99%、1.55%及4.63%,而25947住院病人(非白念珠菌病患者)调查结果均比健康人高,分别为23.03%、18.91%、4.29%、7.27%、13.57%,说明健康人带菌但并不致病,在医源性因素影响下带菌率随之升高,感染机会亦相应增加。
治疗和预后:
应尽量除去与本病发生有关的诱因,如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病人须考虑停药或减量;若有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并发病,应予以相应的处理;保持患处干燥、清洁。
一.内用疗法
(一)制霉菌素:本品可抑制白色念珠菌,但不易从胃肠道吸收,故仅适于消化道感染或作为雾化吸入治疗呼吸系统感染。内服每次50万~100万单位,一日三次,连用1~2周。
(二)两性霉素B及球红霉素静滴治疗内脏念珠菌病有一定效果,但毒性较大,须注意观察。国产庐山霉素与两性霉素B有相似的疗效。
(三)克霉唑:成人每日剂量2~3克,分三次内服,连续用2周。
(四)酮康唑:成人量200mg,每日一次即可。还有人提出本品200mg,隔日服一次与每日一次,效果相同。
(五)大蒜注射液20~40ml,加入葡萄糖液静滴,每日一次。疗效较满意,毒性亦小。
(六)转移因子肌注隔日一次或内服甲氰咪胍300mg,每日四次,可以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对促进病人康复有裨益。
二、外用疗法
皮肤粘膜念珠菌仅采用外用疗法即可奏效。临床应用可酌选龙胆紫、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球红霉素及咪唑类药等作主药,配制成溶液、软膏、泥膏或乳剂以供使用。
念珠菌病可为原发性或继发性,前者多属外源性,常为局限性,由致病力强的白念珠菌引起,可有或无诱发因素,预后甚佳。后者系内源性,可局限或播散,白念珠菌或其他念珠菌引起,机体抵抗力多低下,预后较差。
预防:
1.保持外阴部清洁,经常清洗,勤换内衣,保持局部干燥。避免外用类固醇皮质激素。
2.洗澡应用淋浴,避免盆浴。
3.对患者的配偶或性伴应一同检查、治疗,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不搞婚外性行为。
4.积极防治前面所述的易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