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键分享:

蛔虫病

时间:2022-09-01
分享:

简称:

蛔虫病

法定传染病类型:

非法定传染病

感染类型:

蠕虫感染

概述:

蛔虫病是由似蚯蚓蛔线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引起的传染病。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除肠蛔虫症外,还可引起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

分期或分型:

无分期或分型

传染源:

人是蛔虫的唯一终宿主,蛔虫病人是唯一传染源。

传播途径:

1、粪—口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感染性虫卵通过污染食物、饮水而经口进入人体消化道致染。

2、吸入附在尘土上的蛔虫卵,经鼻咽部进入消化道也可致染。

随地大小便、用新鲜人粪施肥是造成蛔虫卵污染环境及农作物、瓜果蔬菜的重要因素。

潜伏期和传染期:

潜伏期7—9日。

人群易感性:

人对蛔虫普遍易感。儿童在地上游戏或爬行、吸吮手指,故易感染。3—10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在各民族中佤族的蛔虫感染率最高。在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人粪施肥的农村地区,人口感染率可达50%以上。感染率无性别差异。有生食蔬菜习惯者容易被感染。本病以散发为主,但有时可发生集体感染,近来的研究发现,感染存在家庭聚集现象。

流行特征:

蛔虫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疾病,我国地理分布极广,人群感染蛔虫的季节与当地的气候、生产和生活活动密切相关,除冬季外一般均能引起传播,以7、8月份最高。地区分布农村高于城市,与当地粪便污染环境及卫生水平差有关。年龄分布儿童高于成人,无性别差异。

临床表现:

小肠有少数蛔虫寄生时,一般不产生症状,称为蛔虫感染。儿童、体弱及营养不良者出现症状机会较多。

1、幼虫移行症。主要见于吞食大量感染期卵的患者,约一周后出现发热、咳嗽、胸闷、气紧、咯痰等,部分病人可出现胸痛、咯血痰、哮喘样发作、呼吸困难、紫绀。体检肺部有干、湿性罗音,肝脏肿大等。部分患者有皮肤搔痒、荨麻疹、颜面浮肿等过敏反应表现。X线检查,两肺门阴形增深,肺野内有点状、絮状或片状阴影。上述症状多在1~2周左右自行消失。

2、肠蛔虫病。成虫寄生于小肠内引起。常见有多食、厌食、偏食或异嗜症及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以脐周阵发性隐痛最常见,常突然发作之后自行缓解,与饮食无关。腹部可触及条索状物,部分病人可出现烦燥、易怒、夜间磨牙。重者出现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顽固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及低热亦可出现。

治疗和预后:

1、病原治疗。可用枸椽酸哌哔嗪,成人量3g,儿童75~150mg/kg/日,总量<3g/日,晚上一次顿服,连用2天。或选用左旋咪唑、甲苯咪唑等进行驱虫治疗,应注意药物副作用的防治及服药禁忌证。

2、并发症治疗。针对其并发症的不同,给予解痉止痛、驱虫、抗感染及支持疗法,对完全性肠梗阻或肠穿孔、腹膜炎的病人应予手术治疗。

广泛给易感人群投药以降低感染是比较可行的方法,但蛔虫病的感染率极高,应隔3—6月再给药。

预防:

广泛开展普查普治,搞好卫生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病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同时应加强粪便管理,保护饮用水的清洁,以减少传染。


Copyright © 2012-2022 荆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荆州市沙市区清河路6号

鄂ICP备2022010224号

卫生热线:12320

疫情值班:0716-810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