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称:
霍乱
法定传染病类型:
甲类
感染类型:
细菌感染
概述:
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感染引 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霍乱弧菌产生的霍乱毒素 (Cholera Toxin,CT)引起腹泻。典型病例以急性水样腹泻为 主要症状,严重者可在短时间内出现脱水、电解质失衡、代谢 性酸中毒,可迅速发展为循环衰竭,并导致死亡。霍乱是《中 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
分期或分型:
(一)泻吐期。多数病人无前驱症状,突然发生剧烈腹泻,继之呕吐,少数先吐后泻,多无腹痛,亦无里急后重,少数有轻度腹痛,个别有阵发性腹部绞痛。腹泻每日10余次至数10次,甚至大便从肛门直流而出,难以计数。大便初为黄色稀便,迅速变为“米泔水”样或无色透明水样,少数重症患者可有洗肉水样便。呕吐一般为喷射性、连续性,呕吐物初为胃内食物残渣,继之呈“米泔水”样或清水样。一般无发热,或低热,共持续数小时或1~2天进入脱水期。
(二)脱水期。由于剧烈吐泻,病人迅速呈现脱水和周围循环衰竭。轻度脱水仅有皮肤和口舌干燥,眼窝稍陷,神志无改变。重度脱水则出现“霍乱面容”,眼眶下陷,两颊深凹,口唇干燥,神志淡漠甚至不清。皮肤皱缩湿冷,弹性消失;手指干瘪似洗衣妇,腹凹陷如舟。当大量钠盐丢失体内硷储备下降时,可引起肌肉痛性痉挛,以腓肠肌、腹直肌最为突出。钾盐大量丧失时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减低,反射消失,腹胀臌肠,心律不齐等。脱水严重者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脉搏细速或不能触及,血压下降,心音低弱,呼吸浅促,尿量减少或无尿,血尿素氮升高,出现明显尿毒症和酸中毒。
(三)反应恢复期。患者脱水纠正后,大多数症状消失,逐渐恢复正常。约三分之一患者因循环改善残存于肠腔的毒素被吸收,又出现发热反应,体温约38~39℃,持续1~3天自行消退。
整个病程平均3~7天,也有长达10余天者。
根据病情可分为轻、中、重三型。极少数病人尚未出现吐泻症状即发生循环衰竭而死亡,称为“暴发型”或“干性霍乱”。
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多数患者于恢复期 2 周内停 止排菌,个别带菌可超过 3 个月。
传播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传播,与患者密切接触也可引起感染。
潜伏期和传染期:
潜伏期约为1~3天,短者数小时,长者5~6天。典型患者多急骤起病,少数病例病前1~2天有头昏、倦怠、腹胀及轻度腹泻等前驱症状。
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霍乱弧菌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良好的免疫保 护,持续时间在半年至 2 年以上。
流行特征:
自1817年古典型弧菌引起世界大流行以来,已先后波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1991年初发生在南美洲的大流行,至今仍未熄灭,仅91年一年全世界已累计发病50余万人,成为世人瞩目的生物公害。
1.地区分布。两型弧菌引起的霍乱均有地方性疫源地,印度素有“人类霍乱的故乡”之称,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则是EL―Tor弧菌的疫源地,每次世界大流行都是从上述地区扩散而来。我国是外源性,历次世界大流行均受其害。
2.季节分布。我国发病季节一般在5~11月,而流行高峰多在7~10月。
3.流行方式。有暴发及迁延散发两种形式,前者常为经水或食物传播引起暴发流行,多见于新疫区,而后者多发生在老疫区。
临床表现:
典型霍乱病例的病程分为三期。
1.泻吐期。 以腹泻、腹部不适起病,初始为水样,带粪质,有鱼腥味, 含有斑片状黏液的水样便,迅速变为米泔水样或无色透明水 样,少数重症患者偶有出血,大便呈洗肉水样。呕吐多在腹泻 后出现,常为喷射性和连续性,呕吐物先为胃内容物,后为清 水样。多无发热、里急后重,少数可因腹直肌痉挛导致腹痛。
2.脱水期。 频繁的腹泻和呕吐导致大量水和电解质丢失,患者迅速出 现脱水和微循环衰竭。重型患儿排便速度可达到 10~20 ml/kg/h。严重脱水的典型表现为脉搏微弱或缺失,呼吸窘迫、 窒息,甚至神志丧失。此期一般为数小时至 2~3 天。
3.恢复期。 症状缓解,腹泻次数减少。约 1/3 患者有反应性发热,极少数患者尤其是儿童可有高热。 未经及时治疗,重型霍乱患者可在发病 12 小时内死亡, 病死率可达 70%。妊娠期霍乱增加流产、早产和死胎的风险。
预防:
(一)一般预防措施。 注意饮食卫生,尤其在霍乱流行季节以及到霍乱流行地区 旅行,不喝生水、不吃生冷或未烹熟的海鲜、水果、蔬菜等。
(二)疫苗接种。 在霍乱流行地区居住的人员,无疫苗接种禁忌症者可接种 霍乱疫苗;到霍乱流行地区旅行和工作的人员,建议提前 3 周 或 4 周接种霍乱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