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键分享:

阿米巴病

时间:2022-09-01
分享:

简称:

阿米巴病

法定传染病类型:

非法定传染病

感染类型:

原虫感染

概述:

阿米巴病(amoebiasis)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histolytica)引起的全身性疾病。阿米巴病有两种,即肠阿米巴病(intestinalamoebiasis)及肠外阿米巴病(extraintestinalamoebiasis),后者包括肝阿米巴病、阿米巴肺脓肿、阿米巴脑脓肿、皮肤阿米巴病等,后者以阿米巴肝脓肿最为常见。

分期或分型:

(一)无症状性阿米巴病或带囊者状态

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但其粪便中可找到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包囊。带囊者可保持无症状多年,但在任何时候均可发展为侵袭性阿米巴病。

(二)急性肠阿米巴病

起病缓慢,临床症状有腹部不适、腹痛、腹泻,每日大便数次至10次左右,量多。若病变发生在盲肠部位,则呈单纯性腹泻,在粪便中可找到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此时为非痢疾性阿米巴结肠炎。如病变发生在乙状结肠和直肠,则痢疾症状较明显,大便呈脓血便,以血便为,呈暗红色或紫红色,有时呈烂肉样,常有腐败腥臭味,此时为阿米巴痢疾。全身症状不明显,常无发热,偶有间歇性发热,持续性高热常提

示合并细菌性感染。

(三)暴发性肠阿米巴病

起病急剧,患者中毒症状明显,呈重病容,衰弱,高热可达40摄氏度,可有剧烈腹痛、腹泻,次数在每天15次以上,为脓血便,镜检易找到滋养体。此型多见于儿童、孕妇、营养不良者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者。此型患者发生肠出血及肠穿孔的危险性较大,如不及时抢救,患者常死于毒血症。

(四)慢性肠阿米巴病

常由急性肠阿米巴病治疗不彻底而引起,临床上常呈间歇性发作,间歇期常无任何症状,但在过度劳累、饮食不当等诱因下引起发作。发作时患者每天腹泻3~5次,呈黄色糊状便,带有少量黏液和血液,也可为脓血便,有时也可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病程可持续数月或更长。

肝阿米巴病无明显分期或分型。

传染源:

肠阿米巴病传染源:凡粪便中排出阿米巴包囊的宿主均为传染源,以无症状排包囊者最为重要,其次是慢性和恢复期病人。急性期病人多排出滋养体,不成为传染源。肝阿米巴病无明显传染源

 

传播途径:

肠阿米巴病主要通过包囊污染的食物、饮水、蔬菜、手等经口感染。苍蝇和蟑螂等可携带包囊,故也起到一定的传播作用。

潜伏期和传染期:

肠阿米巴病潜伏期一般为1—2周。短者4日,长者1年以上。

人群易感性:

肠阿米巴病人群普遍易感。因感染后不产生保护性抗体,故重复感染多见。

流行特征:

肠阿米巴病遍布全球,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多见。感染率与当地经济条件、卫生状况、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有关,通常以青壮年感染率高,男性多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夏秋季多见。

预防:

尽管药物治疗阿米巴原虫病还是很有效,但要尽量减少该病的发生,却是世界范围内存在的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全民素质问题。利用阿米巴表面的GAL外源凝集素为基础,研制了一种DNA疫苗,但该疫苗还做仅试用于小鼠,并没能广泛应用于临床。人单克隆抗体Fab段的临床治疗和预防效果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许多研究者们也正在不断的探索和尝试,试图将重组抗原导入植物中表达,但到目前为止都没能获得较为理想的结果。因而,消灭阿米巴病的传染源和切断其传播途径仍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归结起来有以下两点:①消灭传染源。应对人和动物中的带囊者和发病者进行定期检查和隔离,特别是饮食业的炊管人员和动物饲养员应更加重视;②切断传播途径。保持环境和饮水卫生,防止鼠类、蝇类及蟑螂等昆虫携带包囊污染物,对粪便做无害化处理,加强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Copyright © 2012-2022 荆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荆州市沙市区清河路6号

鄂ICP备2022010224号

卫生热线:12320

疫情值班:0716-8100252